老婆是個小學教師,最近幾年喜歡上了養生,特注重散步鍛煉。每天晚飯后是我們兩口子呆在一起最長的交流時間,所以她不顧我一天十多小時上班帶來的慵懶,非拉我一起去散步。
大暑前后幾日的雨水,給本該非常悶熱的天氣帶來幾分涼意,也給出門散步的人們帶來幾分愜意。
我家世代住在桓臺新城的西豬龍河邊上,老家是河的東岸,住樓后的新家也就在河的西岸,兩邊都是距河不到二百米,所以這條河成了我一生的關注和記憶的源泉。
一出家門就看見三三倆倆的人們,有的拿著方便袋、有的拿著瓶子、有的還拿了趙本山的家用電器——手電筒,見面打招呼幾乎都是一種問候語:“叔,逮了幾個了?” …… “嬸,沒拿‘蛸嘮千蚴子’嗎?” …… 隨著應和聲我倆也不知不覺、饒有興趣地沿河邊的楊樹認真的搜尋起來。
“蛸嘮千蚴子”是我們這地帶對一到夏天就“吱”“吱”叫個不停、煩人至惡“禪”的幼蟲“知了猴”的土語(關于“知了猴”有沒有學名我也未曾考究過),因其傳說從營養學角度富含蛋白質且不含其他不利成分而盛名,據說一個“知了猴”頂一個雞蛋,而一時成了登上大雅餐桌的“原生態”佳肴,其市價也一時曾飆升到十幾元、幾十元一斤。老百姓不能常下館子品如此大雅之物,就紛紛的在雨后自力更生去逮來或“炸”或“炒”了以償口福了。
逮“知了猴”是我們孩提時的一大趣事。小時候的西豬龍河從新城大閘南一公里,三河交叉 匯集于此、合流于斯,河道彎曲有致,常年河水潺潺溪流,雨季也時常洶涌澎湃。每到夏季,兩岸綠樹重疊,參差迭出,郁郁蔥蔥,彌漫著陣陣涼意。一到河邊大堤之上就猶如置身于避暑勝地,使人心曠神怡。大人們不分中午、晚上,飯后肩披一小褂,或坐小兀扎或直接躺在被雨水夯實而顯平實的土堤上,迷上眼睛、聆聽著鳥語蟬聲,大舒一口長氣,遣去一身的疲憊,盡情享受風涼的愜意。逢有月亮的晚上,看樹影婆娑,斑駁陸離,更有無限的詩意,帶給人無限的憧憬和遐想。小孩們則伴著“吱”“吱”的蟬聲,不分白天黑夜的逮“知了猴”。
那時孩子們逮“知了猴”,頑皮的孩子逮了來,偷偷地拿了家里少見的油花炒了來解了饞。稍懂事的孩子逮了來積攢在鹽壇子里,奉給大人們作了酒肴,得到大人的贊賞,也能吃幾個解解饞欲,精神和物質達到雙豐收。給逮“知了猴”賦予了多種意義,讓人久久不能忘懷。
曾幾何時,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,水利工程的幾番作用,西豬龍河也被治理了幾次,河道取直了、河堤加固了,且有兩道堤變成了三道堤的兩河道,大河北流疏浚,小渠向南人工供水,河道被賦予了多種功能。但不知何時何故幾年來河水變淺,直至河道常年干涸,成了不法化工廠排污的便利場所。堤坡上的植被稀疏了,知了聲也漸漸的不吵人了。河堤上除去匆匆的過客,很難看到納涼的人堆了,還常??吹搅胰障录氾L刮起的少許塵土。河邊的人常常扼腕嘆息,西豬龍河風景不再。
還好,近兩年隨環保意識的提高,淄博幾番強化環境治理,漸漸地河道的污水少了,令人幾近窒息的臭氣不見了,兩岸三堤上樹木繁壯了,知了聲又多了起來……
不孬,從馬鞍子橋到三岔灣一個來回里數路,收獲了幾個“蛸嘮千蚴子”,攥在手里,被小崽子們抓撓的癢癢的,心里有幾多收獲的感覺,雖趕不上人家專門拿“蚴子”的豐收(有的一晚上能找四、五十個),但我們兩口子也有了幾分的滿足,由衷的感嘆:又見知了猴了??!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