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總書記是在苦難歷史和曲折經歷中成長起來的我黨領袖
他有一種磨礪是“百折不撓”
在當年上山下鄉的全國知青中,**總書記是“老三屆”中年齡最小的,他插隊去的陜北是全國知青中條件最艱苦的地方之一,他也是在農村待的時間最長的極少數知青之一。1969年上山下鄉的時候,**總書記屬于老初一學生,只有15歲多。像他這個年紀的知青,在當年400萬“老三屆”知青中,年齡最??!他當年插隊的延川縣梁家河村,山大溝深,土地貧瘠,自然條件非常惡劣,當地農民辛辛苦苦干一年連肚子都填不飽。試想,一個在北京長大的15歲少年,孤身來到窮鄉僻壤的黃土高坡,其中有多少困難、多少委屈需要他去面對、需要他去適應!
**總書記在1995年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說:那時候什么活兒都干,開荒、種地、鍘草、放羊、拉煤、打壩、挑糞……幾乎沒有歇過。他扛200斤麥子,十里山路是不換肩的。到1975年末,當初來延安的26200名北京知青只剩590人。**總書記插隊的梁家河,到1974年10月就只剩他一個知青了。知青院子變得冷冷清清,居住的窯洞也變成了冰房冷灶。但他卻不急不躁、不慌不忙,依然是該干活干活、該吃苦吃苦,不但入了黨,還當上了大隊黨支部書記,完全是一付“鉚足勁扎根干”的心態。這種堅忍不拔,這種志存高遠,這種任隨“云卷云舒、花開花落”的穩健淡定,格局何其大度,胸懷何其寬廣!
現在看,這些曲折經歷和艱苦磨礪,恰恰是**總書記當年離開學校和家庭,走向社會“苦其心志、勞其筋骨、餓其體膚”的人生第一站,是他讀懂人生、讀懂中國、讀懂人民、讀懂中國**的重要起點。15歲來到黃土地時,他曾迷茫、彷徨;22歲離開時,他已經有著堅定的目標、充滿自信。有人說,沒有梁家河的7年,便沒有**總書記今天的從容執著和大氣磅礴。**總書記也曾坦誠地說,在他的一生中,對他幫助最大的,“一是革命老前輩,一是我那陜北的老鄉們”。正是黃土高原的蒼天厚土,孕育了青年**寬厚敦實的優良品質和滴水穿石般的至高境界。7年的農村生活、7年的甘苦與共,不僅使他和陜北鄉親們結下了深厚情誼,也使他從小就對農村、農民和腳下的熱土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和感悟,對改變國家、人民、民族的命運增添了毅然決然的抱負和擔當。
他有一種奮斗是“腳踏實地”
我們國家歷史悠久、地域廣闊、人口巨量、民族多元,決定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必須具有“熟知國情、了解百姓、胸懷全局、把握實際的基本特質,以及頂層設計、系統思考、戰略謀劃、統籌兼顧的掌控能力”。而這種特質和能力形成,必須經過多層級、多系統、多領域的實踐歷練和長期積淀。在國外選舉領導人,只要有雄厚資金支持,加上能言善辯,像特朗普這樣的財團老板照樣可以勝出,像馬克龍這樣資淺望輕的年輕人也能一步登天。而我們國家的省長、部長,往往都需要二三十年以上不同層級、不同崗位的歷練和篩選,中央政治局委員、政治局常委更是經過了多崗位、多層級、多領域的歷練。何況我們國家的很多省份,在幅員、人口上都要超過世界上多數國家,甚至一個縣所負責的地域都比很多國家還要大。
1982年3月,**總書記從軍委辦公廳到河北正定,開始全面執掌一方??梢哉f,他真正的主政之路始于正定、源于正定。他自己也說“正定是我從政起步的地方”。在那里,他把念好“人才經”作為推進改革的重要抓手,親自向全國發出100多封“求賢信”,親自邀請包括華羅庚在內的53名全國知名專家擔任經濟顧問。翻開**總書記從1969年下鄉當知青,到2012年十八大召開時的工作履歷,可以發現這44年中,他從下鄉知青成長為黨的領袖,從大隊黨支部書記到黨的總書記,從普通公民到國家主席,從一般軍官到軍委主席,從政經歷遍及黨、政、軍各個領域,歷經村、縣、地、市、省、直轄市,直至中央等所有層級的主要崗位,每一層級都歷經幾年,都是“扎扎實實、政績卓著”,每一崗位都干在實處、走在前列。在梁家河任大隊書記時,他帶著鄉親們光腳站在冰水里修淤地壩,搞科學種田,使糧食增產60%;他創辦農村鐵匠鋪子,在簡陋的窯洞里打出了小農具;他創建陜西首個沼氣池,使梁家河成為全省能自行解決照明供熱的第一村。
接下來,他離開正定南下福建,一干就是17年之久。這17年多的時間,他在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文化、生態文明、社會治理等方面的現代治理能力得到全面歷練、展示和提升。在廈門,他第一次親歷城市的管理和發展,豐富了改革的實踐、開放的實踐。在寧德,堅持從嚴治吏,開啟了抓“關鍵少數”的嘗試,嚴肅處理違規建房,查處400多名干部,展示出鐵腕反腐的膽識和魄力。在福州,著力推行“馬上就辦、真抓實干”,曾帶領市區領導兩天接待逾700位來訪群眾,當場拍板、限期解決近200個問題。任福建省長,率先提出建設“生態省”的戰略構想,福建成為當時全國唯一的水、空氣、生態環境全優的省份。
主政浙江,他提出在“騰籠換鳥”中實現“鳳凰涅槃”,總結實施著名的“八八戰略”,把浙江帶上了發展快車道,使其成為全國可持續發展的試驗田和排頭兵。2007年,他臨危受命上海市委書記,雖然只有7個月時間,但馬不停蹄考察了全市所有19個區縣,力推以上海為“龍頭”的長三角一體化,今天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與其殊途同歸。
**總書記后來提出的好多思想與重大戰略,早在很多年以前就生根發芽,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。正是經過一步步豐富而長期的實踐鍛煉,厚植了他治國理政的根基,一經站上領導黨和國家以及軍隊的最高崗位,就立刻展現出非同凡響的偉人氣魄和領袖風范。這種氣魄和風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,一種可以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和團結在周圍的力量,一種能夠鼓舞和感召13億多中國人民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努力奮斗的力量。